潜心大豆蛋白研究致力“点豆成金”----记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隋晓楠
隋晓楠在实验室进行大豆蛋白研究实验
采访海外归国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隋晓楠是个体力活。他从实验室到教室再到食堂,之后回到实验室,基本都是跑着进行的。
“我着急啊!时间实在不够用!”隋晓楠说,“咱们国家现阶段的大豆蛋白研究和应用相较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我希望尽我最大努力缩短这个‘差距’,尤其要让优质的龙江大豆转化为更多种类的健康食品,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主角。”
留学海外探索“点豆成金”术
隋晓楠本科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一直从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他深知这片土地上的食品资源有多么丰富,又多么需要开发。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食品产业都是有利可图的大产业,可以让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整个产业链上的人都赚到钱。”
隋晓楠感慨道:“比如美国的大豆制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仅添加大豆蛋白的食品就达2500种。实际上我省是世界上重要的大豆产区,原料优势明显,发展大豆产业绝对是我省实现‘粮头食尾’的有力抓手。”
为进一步挖掘龙江大豆的产业潜力,做个“点豆成金”的人,2011年,隋晓楠在他的硕士导师、我国著名食品和大豆专家江连洲教授的鼓励下,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去读博士的目标很明确,了解世界最前沿食品科研进展,多参与科研项目,为龙江大豆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和科研实践积累。”隋晓楠说。
读博期间,隋晓楠参与了很多项目研究,比如参与并主持了多项有关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
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家里还多
隋晓楠博士毕业时,新加坡知名食品企业益海嘉里集团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可以去工作,并承诺不管是科研资金还是薪资待遇,都可以尽量满足。
“当时也不是没犹豫过。”隋晓楠说,“更有同学劝我,就算回国,也应该去北上广那些发达地区。但当母校希望我回去参与研究时,之前的犹豫都没有了。一方面是我想回报母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母校有全国植物蛋白研究的最高平台。”
隋晓楠所说的“最高平台”是东北农业大学欧洲杯下单平台江连洲教授研发项目团队,在江连洲的带领下,这个团队解决了大豆蛋白组分分离、大豆蛋白功能基团的修饰与加工、大豆蛋白膜分离等7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怀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和对东北黑土地的眷恋之心,隋晓楠2015年初回到母校东北农业大学。
回国后,隋晓楠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科学研究,并将婚期一推再推,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成家。而隋晓楠的爱人无奈地说,即便结婚了,他在实验室的时间也比家里多。
辛勤的付出终于获得回报,隋晓楠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课题11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3项,2016年作为第三参与人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年获得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
如今,隋晓楠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课题“大豆球蛋白与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交互作用及消化特性构效关系解析”研究工作中,这是他在新加坡留学时有关花青素添加进入食品研究的延续。隋晓楠希望可以把大豆蛋白和花青素结合起来,开发出新的食品和保健品,为龙江大豆应用开辟新疆域。
不眠不休让技术早日推广应用
不仅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颇多,隋晓楠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就。
隋晓楠积极参与江连洲教授的“生物酶法联产植物油脂与蛋白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他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意义极为重大。“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主要以压榨法和浸出法为主,普遍存在油料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而生物酶法则是一种绿色安全、营养健康、高效环保的食用油制取新技术,能够开辟油脂绿色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让这个技术早日得以推广和应用,隋晓楠和导师以及团队一起,不眠不休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一新技术装备已在全国18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建立生产线45条,累计创经济效益64亿元,其中9家企业近三年新增利税7.1亿元,创汇2.1亿美元,节支4600万元。
除此之外,隋晓楠近年来还与北大荒绿色健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理论与技术指导,并尝试进行技术产业化。他还积极参与筹备组建了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中国分会,并担任秘书长一职。中国分会的成立填补了世界油脂界缺少中国科学家话语权的空白,将推动我国现代油脂产业的应用与发展,以及油料生产、油料加工、油料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和开发。
“黑龙江绿色农业原材料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大豆方面更是首屈一指,就目前来看,仍有大量可待开发的领域。我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打开很多以往并未涉及的食品加工领域,黑龙江注定是我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隋晓楠说。